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2篇
  免费   859篇
  国内免费   1365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2268篇
地球物理   414篇
地质学   637篇
海洋学   660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27篇
自然地理   22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0 毫秒
991.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日变化对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1982-1996年每天两次的NCEP丙分析资料,研究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日变化对亚洲季风区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日变化是引起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日变化的主要因子,青藏高原地区,阿拉伯海,盂加拉湾和菲律宾附近地区是四个主要的日变化显著区,青藏高原地区是垂直运动的负值日变化中心,其它三个区域的日变化与青藏高原地区的日变化有反相关系,这种特征一年四季都存在,但各显著区域范围的大小,中心位置及环流日变化的强度随季节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青藏高原加热场日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环流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夏季。  相似文献   
992.
A reformulation of the simple model of the thermally and wind-driven ocean circulation introduced by Maas [Tellus 46A (1994) 671] is considered. Under a realistic range of forcing parameters, this model displays multiple attractors, corresponding to thermally direct and indirect circulations. The fixed point associated with the thermally direct circulation is unstable for a broad range of parameters, leading to limit cycles and chaotic behaviour.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if weather variability is parameterised as stochastic perturbations to the mechanical and buoyancy fluxes, then the leading Lyapunov exponent of the circulation can become positive for sufficiently strong fluctuations in parameter ranges where it is deterministically zero. If the fluctuations are sufficiently small that the stochastic trajectories are not too far from the deterministic attractor,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ign of the leading Lyapunov exponent can have a substantial effect on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 system.  相似文献   
993.
陈乾金  高波  张强 《大气科学》2000,24(4):477-492
利用1955~1993年各种类型青藏高原冬季异常积雪资料的综合再分析结果,首次分析、阐明并讨论了青藏高原雪盖异常与中纬度大气环流的关系及其对低纬热带大气和海洋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冬季雪盖异常影响东亚冬季风的异常,进而通过东亚Hadley环流引起南海南部积云对流活动的异常,结果造成赤道太平洋纬向风出现变异并引发SSTA位相和副高活动及夏季风强度的显著不同,由此对我国夏季风雨带分布产生影响。最后给出青藏高原冬季雪盖异常可能对我国夏季风影响的一个初步模型。这对于进一步认识和揭示雪盖-环流-SST-雨带的相互联系及其可能的“隔季相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Micaps系统提供的气象观测资料及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定量分析了2003年夏季东亚地区局地经向环流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东亚地区夏季雨带的移动与局地经向环流的演变紧密联系。当淮河流域发生强降水时,在淮河流域上升和华南地区下沉的副热带季风环流圈尤为显著,该环流圈主要由潜热加热、热量垂直输送、温度平流和西风动量经向输送等物理因子所驱动;(2)潜热加热主要影响副热带季风环流上升支的强度,反映了梅雨锋对流系统的重要作用;(3)热量垂直输送、温度平流及西风动量经向输送则主要影响副热带季风环流上升支的北移,其中热量垂直输送、与强(弱)斜压槽活动有关的经向温度平流和涡动西风动量经向输送(纬向温度平流和平均西风动量经向输送)对上升支北移的作用在华南地区汛期后期(在其余夏季降水阶段)较突出。以上这些物理因子具有预报东亚地区局地经向环流演变和雨带移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5.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ure phase of the cold event in 1999 and the East Asian summer atmosphere circulation in 2000.The cold event reaches its mature phase in the autumn and winter of 1999,which is the strongest La Nina episode in recent 11 years.There is a clear anomalous pattern of the atmosphere circulation around East Asia in the summer of 2000, i.e.the negative anomaly centers around the Cherski Mountains and 20°N,170°E at 500 hPa,the main body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keeps in further northern position than usual and the negative anomaly of precipitation located in southern central China.This pattern is thought as the response to the preceding strong cold event in autumn of 1999.It is also identified that the response of the East Asian atmosphere circulation in summer of 2000 to the strong La Nina event in 1999 belongs to the top rank in recent 43 years.On the other hand,the inactive blocking anticyclone around East Asia in summer of 2000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ositive SST anomaly and the 850 hPa temperature anomaly around the Bering Sea simultaneously.Nevertheless,although the impact on the summer atmosphere circulation around East Asia from La Nina events could not rank with that from E1 Nino,the impact could not be neglected especially in a strong La Nina case.  相似文献   
996.
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双林  纪立人 《气象》1999,25(4):3-9
对大气环流持续异常观测事实及其形成理论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并重要总结了自8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所取得的进展,最后简要地分析了尚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相似文献   
997.
中国近百年雨量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近百年南方涛动年指数,北半球西风带大气环流W.C.环流型年频数对中国大范围年降水量有旱涝的影响,探讨了大气环流因子影响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及影响的复杂性,非线性及南北环流不同配置多因子相互作用造成的综合影响特征,发现:(1)SOI、W、W.C.E环流因子对中国降雨的影响不是局地的,而 大范围普遍存在的,只不过对越靠近海洋的地方越显著;(2)并不是单个环流因子的变化就可完全解释清楚雨量的变化,多  相似文献   
998.
为了研究北京快速更新循环同化预报系统(BJ-RUCv2.0)在北京地区降水日变化的预报偏差特征及其成因,利用2012—2015年夏季BJ-RUCv2.0系统第2重区域(3 km分辨率)预报结果和北京地区122个自动气象站逐时观测数据以及观象台探空观测资料,分析模式对北京地区降水日变化预报偏差的区域性特征和传播特征,研究模式局地环流预报偏差特征及其对降水预报偏差的可能反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BJ-RUCv2.0系统多个更新循环的预报在北京平原地区均存在夜间降水漏报问题,降水预报偏差表现为模式预报降水在西部山区降水偏多,预报降水雨带难以在平原地区增强发展,造成了模式降水在傍晚山区偏多而夜间平原地区降水明显偏少。通过分析模式局地环流预报偏差及其响应机制发现,由于白天平原地区近地层偏暖偏干,山区底层偏冷中层偏湿,造成了山区-平原地区间的温度梯度强度偏强且强温差出现时间提前,西部山区午后降水偏多;由于平原地区地面气温预报持续偏高,入夜后偏北风难以到达平原地区,造成了山区-平原间的地形辐合线位置偏北,影响山区降水雨带向平原地区移动,同时平原地区近地层内水汽持续偏低,抑制降水雨带在东移过程中的发展,造成模式在平原地区夜间降水预报容易出现漏报。模式冷启动所用的GFS资料土壤湿度在北京平原地区明显小于实际观测,是模式预报偏暖偏干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9.
2019年12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徐冉  桂海林  江琪  张天航 《气象》2020,46(3):441-448
2019年12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为偶极型分布,环流呈三波型,东亚槽略偏弱,南支槽偏强,且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12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2 mm,较常年同期(10.5 mm)偏多6.7%;全国平均气温为-2.7℃,较常年同期(-3.2℃)偏高0.5℃。月内共出现3次较强降水过程和3次中等强度冷空气过程。另外,7—10日、20—26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了两次持续性大范围雾-霾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000.
定量诊断2008年初南方罕见冰冻雨雪天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每三小时一次的TRMM 3B42降水资料,利用改进后的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不用地转风近似而用旋转风估算水平环流经向分量),定量分析了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局地经向环流的垂直分量(-ωMC)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当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强降水时,局地经向环流的强上升支气流((-ω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